2005年第一家门店进驻中国上海,截至去年10月份日本无印良品已经开设了235家门店。其所倡导的天然极简的生活方式也在中国刮起一阵“MUJI”风。但是,日本“无印良品”在中国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尤其是商品山寨以及商标等问题。
近日,日本无印良品(Muji)所有人再次进行维权上诉,以“侵害商标及不正当竞争”为由,将杭州临平欢乐城“无印良品”经营者杭州余杭区南苑街道文氏佳品百货店,及其产品生产者北京无印良品投资有限公司告上法庭,要求赔偿经济损失及合理费用合计人民币321万元。目前该案在余杭法院进行审理。
这不是日本无印良品第一次与北京无印良品投资有限公司因为商标问题对簿公堂。
去年,法院裁定2005年才在上海成立的日本无印良品公司所使用的无印良品商标侵害了北京棉田纺织品商标权,日本无印良品需赔偿其62万元人民币。
其实,早在1999年,日本无印良品就已经向商标局申请注册“無印良品”商标。但是,当时这个商标仅可以用在第3、16、25类等商品上,比如化妆品、文具服装鞋包之类,并没有注册第24类。第24类商品主要是指纺织品(布匹)和家用纺织品制罩布,包括纸制床单和枕套,不包括医用电热毯(第十类)和非医用电热毯(第十一类)及纸制桌布和餐巾(第十六类)等。
2000年左右,海南南华实业贸易公司将“无印良品”的第24类进行注册,后又将商标权转给北京棉田纺织品公司。接着,北京棉田纺织品公司成立北京无印良品投资有限公司并授权“无印良品”的商标使用权。
尽管日本无印良品产品分类中的化妆品、文具、服装鞋包等也因独特的设计风格、精简的使用感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但家用纺织品,如床单等等家居用品更是一直成为消费者心中的明星产品。
由此,无印良品不仅每年损失上百万,商标的纠纷还要继续下去。
北京棉田纺织品有限公司之所以能够打败日本的无印良品,并非有什么通天的本领,只不过先下手为强,提前拥有了“无印良品”商标,这也再一次验证了商标的重要性。
由于自身商标保护意识不足,日本无印良品没有进行全面的注册,尤其是遗漏了重要的24类,才在中国的商标维权之路节节败退。有律师表示,日本无印良品若还想使用“无印良品”商标,就只能从中国公司购买。若忽略这一步的话,无印良品在中国只能使用“MUJI”商标。
MUJI没有第一时间于国内注册“无印良品”商标,导致被他人抢注并最终输掉了官司一事,于法于理怪不得别人,只能自食其果。而MUJI错失商标一事也给其他企业敲响警钟:企业在开拓市场之前,一定要做好知识产权布局规划,先行注册商标。只有将品牌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才能在一个地区站稳脚跟,为事业的发展奠定的基础。